成都市郫都区物业协会
重要通知
我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重要通知
郫县房产管理局关于转发《2011年全市城乡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04-08 15:22
  |  
阅读量:
  |  
作者:
小编

各物业服务企业:

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我县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切实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现将《2011年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点》转发给你们,请遵守执行。

 

 

 

二○一一年四月七日

 

 

 

 

 

 

 

 

 

 

2011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延伸深化年”  。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向农村延伸、向基层延伸、向盲点死角延伸,突出重点,攻坚破难,完善环境设施,夯实基层基础,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城乡环境水平。  

一、完善规划体系,坚持科学施治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市、区、县要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2011-2015),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县城、镇乡和村庄治理规划和基础公用设施、城乡风

貌塑造、城市园林绿化、交通管理、水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专项规划,切实完善规划体系,用规划引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二、深化“七乱”治理,清理盲点死角  

(一)深化“七乱”治理。把治理脏乱差作为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加大力度,着力整治“广告乱贴、垃圾乱扔、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河道乱污、违法乱建”现象,落实责任,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做到治理一处减少一处。  

(二)深入治理盲点死角。进一步深入开展薄弱环节治理,着力抓好城乡结合部、建筑物楼顶及周边环境、背街小巷、  “城中村” 、集贸市场、公路(水路、铁路)、河道沿线、小区院落、场镇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消除卫生死角和管理盲点。   

三、全面整治“三烂”  ,提升市容秩序

(一)集中整治“三烂”现象。综合整治环卫设施污损、市政设施破损、户外广告及招牌破烂等市容环境“三烂”  (简称“三烂”  ),按全国文明城市标准,更新主要街道果屑箱,加密、更新环卫收集、运输、中转设施,提高城市道路、桥梁及照明设施养护标准,提升户外广告及招牌设置品位。

(二)进一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以“干干净净”为环卫作业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坚持第三方测评监督考核机制,提高机械化清扫水平,强化对专业公司的监管指导,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切实加大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道路、城市公园及城镇休闲场所等人流量大和人群聚集区域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工作力度;  中心城区全面启动垃圾分类收运试点工作,提升城区环境卫生质量,争创“全国最洁净城市” 。

(三)深入开展临街立面整治。以“清清爽爽”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容貌管理水平,落实商招店招设置管理标准,打造规范化、景观化、特色化、现代化都市店招;进一步健全商招店招、霓虹灯管理机制,强化应急处理办法,充分利用数字化城管先进手段,加大管理力度;继续加大清除“牛皮癣”和对不规范遮阳挡雨设施、商招店招楼名牌和违规户外广告的整治力度,争创“立面最清爽城市”  。

(四)继续加强市容秩序监管。以“整整齐齐”为工作目标,拓展数字化管理手段,加强对主次干道、  过街天桥、 商业繁华区、卖场、 旅游景点、 城郊结合部市容秩序的监管; 加大对出摊占道、游动摊贩、 “鬼饮食”  、乱牵乱挂等现象的执法力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争创“市容秩序最规范城市” 。

(五)进一步强化城市道桥设施管理。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积极制定行业专业发展规划,提升信息化管理及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维护专业水平,进一步深化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城市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定期检测、日常巡查和养护维修,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加强建管对接,规范移交接收工作,加快建管无缝对接速度。加大对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主次干道、快速通道和主干道骨架路网的病害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县城、镇、乡、村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道路平整,设施齐全,排水通畅。  

(六)加强车辆停放管理。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机动车临时占道停车场(点),规范占道停车场(点)停放秩序,严厉查处车辆乱停乱放行为,建立常态管理机制,  切实形成严查严管态势。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文明交通劝导活动,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进一步排查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科学设置停车场指示标志,合理引导车辆停放,切实强化非机动车秩序管理,做到“归点、分类、有序”停放。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承载力  

(一)全域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有序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工作,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试点,完善分类收集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可回收“农垃”技术,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程。  

(二)拓展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长安垃圾场填埋气体综合利用项目、九江、祥福环保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四川省成都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结合各地实际,  科学规划建设 “农

垃”压缩中转站,保障“农垃”收运体系健康运行。  

(三)深化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大力推进三圈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实现数字城管市域全覆盖。进一步拓展深化城市道路桥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科技化管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启动可吸入颗粒物网格化监测系统建设,将数字集群调度指挥、垃圾收运处置监管、重点工地“  扬尘” 污染监控以及市政设施、路灯照明、户外广告等纳入数字化网络监管范围。

(四)  开展公厕达标建设。  按照旅游厕所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区(市)县县城、景区内公厕,参照《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基本完成县城公厕达标建设,每个场镇至少建成 1 座水冲式公厕。

(五)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推进中心城区新建4座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提高4座污水处理厂处置能力。完善已建乡镇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提高污水收集能力。继续开展 50  户以上农村新型社区微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六)  开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和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大中型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建设秸秆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工程和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试点工作。  

五、深入开展风貌塑造,提升城乡形象  

(一)  特色街区打造。 深入推进中心城区特色示范街区打造,全面启动蜀都大道东 (西) 沿线、 解放北路、 老成灌路 (金牛段)、羊西线4条重要道路的综合整治, 同步实施夜景照明、  店招广告、电力下地等综合改造;尽快完成滨江路、蜀都大道、人民北(中)路综合整治收尾工程;进一步做好“两轴四片”范围内项目促拆促建,继续深化人民南路整治成果,加快来福士广场、明宇金融广场等10多个项目的建设进度; 大力推进13个 “城中村”  改造,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二)风貌塑造及文化保护。各郊区(市)县因地制宜,编制高水平改造规划,指导场镇改造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精细化服务与集中推进的工作流程,合力推进一般场镇改造,新启动50个场镇改造, 实现11条田园城市建设示范线上场镇改造全覆盖。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林盘整治利用,新启动200个

林盘整治建设,筛选 50 个作为市级试点项目,加强风貌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增强地方特色和品牌。

(三)违法搭建整治。进一步强化对全市主要出入城通道和郊区(市)县主要通道周边违法建设整治,拆除影响城市景观的违法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六、着力深化大气环境治理  

(一)切实加强扬尘整治。强化扬尘污染监管,着力推进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挡(降土)  “三大工程” ,积极推进运渣车监管,加快入城通道洗车场建设;严管各类建筑工地和已征待供土地管理;大力推进科技治尘,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扬尘整治“4316”工作制、环卫作业“4311”作业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宣传引导。

(二)加强机动车排污防治。加快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查线建设,全面启动环保定期检查工作,提高新车上户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国家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严查严处高污染车辆在限行路段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  

(三)拓展燃煤污染整治和油烟控制。采取严格措施,加大对以嘉陵电厂为重点的燃煤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落实责任,加强对外环路以内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燃煤控制区监管,强化执法,防止反弹。坚决取缔违章占道露天烧烤摊点,查处露天焚烧垃圾行为,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控制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   

(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行“走道式”秸秆还田、田边地角就近堆沤还田,同时开展秸秆禁烧区域联防联控,降低成都市周边地区焚烧秸秆对我市造成的大气污染。  

(五)强化应急处置,缓解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大气污染。全面落实《成都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污染处置应急预案》,继续做好人工增雨工作,推进飞机增雨降尘作业,提高应对能力和效率。  

七、切实开展水环境治理  

(一)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省、市饮用水源保护要求,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自来水二厂、五厂取水口上移工作。加快成都市应急水源建设,着力研究备用水源建设。各区(市)县城饮用水源地启动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作。  

(二)加强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继续开展河道乱污治理、下河排污口治理和排水户雨污分流工作,加大管网纠错工程和排水管网建设力度。  

(三)深化郊区(市)县水环境治理。加大县城老城区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力度,开展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和排水户雨污分流,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四)  着力加强监督管理。  依法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做到达标排放,逐步消除现有污染源并杜绝出现新污染源,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乡水域环境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河道“水清、岸绿、景美”  。

八、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一)加快生态公园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人民公园等五大公园绿地开敞式改造工程和绕城高速两侧 200 米生态带建设,全年新增绿地31处,其中民生目标10处,规模约240亩。完成六大新建公园方案审定,清理整治各种侵占绿地行为。  

(二)继续推进健康绿道体系建设。通过“三治一建”  (治山、治水、治绿、建园)、保护历史文脉、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实施“两环两线” 、 “三山一陵” 、 “两湖四河”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外环路生态带建设和田园风光保护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加快实施滨江路绿道建设工程。

(三)实施出入城通道绿化工作。继续加强对成温邛、成渝高速、成绵高速、成灌高速、成彭高速、成青快速路等高速、快速路两侧绿化带实施全面治理,提高出入城通道的景观水平和生态防护功能。  

九、继续深化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一)进一步实施“农垃”体系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农垃”分类收集试点,组织开展“户分类”试点运行工作,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队伍,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规范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宣传告示内容的设置,建立村民监督机制,

提升运行效果,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二)坚持开展畜禽粪便和污水治理及综合利用工作。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风景旅游区、农家乐的人畜粪便处理排放,抓好大中型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  

(三)深入开展庭院环境整治。重点治理乱搭建、乱堆放等行为,实施庭院绿化、  美化工程。 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的 “一池三改”  (即建一口沼气池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完善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和

居住环境。完善农民居住区设施配套。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风貌村落。  

(四)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村民自治。逐步推行向产生垃圾污染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家乐等依法收取费用工作,继续实施农户  “门前三包” 责任制,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十、着力实施达标巩固,开展新一轮示范创建  

(一)  巩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成果。深化获得2010年度省级“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称号的示范单位建设,深入开展治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争创全省  “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工程” 。

(二)争创2011年度全省示范工程。组织动员未进入2010年“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的县城、镇乡和村庄,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创造有利条件,建设2011 年度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工程。 

(三)  开展2011年度全市示范工程建设。 组织开展市级 “五十百千”环境优美优秀示范工程和 2011 年度全市“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更好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十一、深化素质教育,弘扬文明新风  

(一)强化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  、治理“三乱” 、 “七进”等专项活动,充分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月”  、重大节日等节点,开展主题实践宣传活动,运用电子显示屏、公交传媒、站台宣传栏等各类宣传平台,扩大文明劝导队、志愿者队伍,激发市民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热情,提高城乡环境综

合治理工作的群众知晓率、  参与度, 提高全社会关注度和支持率。   

(二)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宣传表现突出的典型个人、先进集体和工作亮点,加强舆论监督,积极发动市民广泛参与,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达标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十二、着力健全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监督考核  

(一)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坚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把手工程”机制,健全推进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切实落实乡镇、街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完善治理工作网络。  

(二)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整治的配套工作经费落实到位,继续实施环境综合治理“以奖代补”经费补贴机制,并严格兑现奖惩。  

(三)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培育发展城乡环境管理服务市场,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投资和管理。  

(四)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认真办理群众对环境治理问题的举报投诉,加大督查力度,开展经常性、高密度的明查暗访,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以及政令不畅、作风不实、敷衍搪塞和不作为、慢作为等行为实施严格的效能问责。  

主题词: 环境治理   2011  工作要点  通知

  抄送:  省治理办;李春城书记,葛红林市长,何华章部长,刘仆副

市长, 李宁副秘书长, 段成柱副秘书长; 市纪委第五纪工委,

成都传媒集团;各区(市)县治理办。

                                                          

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 年3月16日印